中新网北京12月1日电 (记者 徐婧)2023年京津冀博士后与科研人才招收暨项目洽谈会1日在京举办。京津冀三地115家博士后设站单位、国家实验室、新型研发机构及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博士后及科研岗位280余个,搭建人才招收、科研项目洽谈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。
记者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,本次活动重点面向博士、博士后及科研人才,京津冀地区博士后设站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,云集了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天津工业大学、河北工业大学、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、雄安创新研究院等115家京津冀地区博士后设站单位、国家实验室、新型研发机构及高新技术企业。
12月1日,2023年京津冀博士后与科研人才招收暨项目洽谈会在北京举办。徐婧 摄
上述单位招收专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量子计算、生物技术、农业科技等领域,提供博士后及科研岗位280余个。岗位需求排名前三的领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、医药健康和新材料。
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李姓同学正攻读博士学位,将于明年毕业。她告诉记者,自己目前倾向毕业后进入高校博士后站,争取留校继续从事科研工作。在现场,她已经对几家单位进行了初步了解,准备向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投递简历。
当天上午,北京神州光大科技有限公司在现场收到了几十份简历。“公司需要科技人才加持。”该企业负责人说,公司将为每一名博士后量身定制发展规划,例如提供到高校交流和进修机会,根据博士后的研究方向设定工作内容,吸引优质人才加入。
本次活动增设“项目洽谈”专区,助力人才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深度融合。活动现场,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、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提出科研项目16项,计划投入研发经费近4000万元人民币。
近年来,北京市着力壮大博士后人才队伍,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,优化博士后站布局,组织京津冀博士后人才与项目引荐会、博士后学术交流等活动,坚持服务个性化需求和综合能力提升并重,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。
北京市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,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搭建的平台,加强京津冀三地优质资源整合力度,促进科研项目落实。北京将进一步加强与天津、河北在博士后等青年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协同合作,在政策引导、资金投入、市场开拓、人才引进、项目合作等方面集聚优势,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全链条。(完)
中新网天津12月1日电 (周亚强)记者1日从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“八五”普法实施以来,天津着力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,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,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。全市1470所中小学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,每区建成1个以上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。
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。 周亚强 摄
据介绍,为提升国家工作人员法治能力,天津全市统一编制“共性法学清单”,分行业分领域分岗位编制“个性学法清单”,入围第三批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;连续10年开展国家工作人员网上学法考试,覆盖12万余人,国家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、解决问题、推动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。
为提升基层干部群众法治意识,天津全市培养2.6万余名“法律明白人”,实现每村(居)3名以上“法律明白人”,并对天津市对口支援地区“法律明白人”实施培训机制共建共享,被中宣部列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活动示范项目;组织开展“津日有法说明白”法律明白人微宣讲活动,用鲜活语言讲好群众身边的法治故事。
此外,天津深耕法治文化建设,建成市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和阵地优秀品牌58个;强化以案释法制度,将普法融入立法、执法、司法全过程。2021年以来,天津全市法院共庭审直播24710场,累计点击浏览量超300万次,公开法律文书93529篇。
天津市司法局党委委员、政治部主任景涛表示,下一步,将聚焦深化普法责任制落实,不断增强普法的精准性和实效性;聚焦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,持续提升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;聚焦加强普法工作保障和监督考核,全力抓好守法普法各项任务落实,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有力法治保障。(完)